当前位置:江南国学网 > 国学文化 > 正文内容

“姜太公在此,百无禁忌”的由来与传说

2022-09-16 14:45:40国学文化3429
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是岁时风俗之一。过年除夕日,要贴灶王神及对联,接灶王回家,保一年平安。还要贴门神、春联、“福”字,红钱等,以驱邪纳福。旧时民间还要贴“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”。此横条是贴在门楣上的,大门上少见,多数是贴在屏门、客厅、堂屋的门楣上,或屋梁、楼楞上。店家最喜欢张贴在店堂或出入处上方,很醒目。这习俗过去很流行,历史上也很长。此习俗现在一些农村地区建房造屋或一些大型活动时还常常能看到。

1479531375632.jpg


这一传统习俗源于周代的姜尚。明代已有详细记载,书中“姜太公在此”条有下列内容。
旧唐书《礼乐志》引“太公六韬”云:武王伐纣,雪深丈余,有五车二马无纵迹,诣营求谒,武王怪而问之,太公对曰:此必五之神,来受事耳,遂以名召入,各以其职命焉。案五车二马,仍四海之神,与祝融,句芒,颛顼及河伯、风伯、雨师也。又《史记》封禅书:“八神将,太公以来作之。今凡人家门上多贴“姜太公在此,诸神回避”。盖本来此也。后又改为“诸神退位”,义亦同。可见,明代已普遍贴。
民间故事:
姜子牙是元始天尊的小徒弟,奉师命辅佐周文王、武王讨伐商纣王。其间阐教之元始天尊、截教通天教主、西方教接引道人三位教主共立了封神榜。伐纣成功后,姜子牙奉命封众神,等分完众神,姜子牙发现位置都已满,自己反而没有地方可封。 于是就坐到门楣上,当一个“监察神”。职责是防止个别神仙失职渎职,更不能让一些凶神煞神和厉鬼恣意妄为。百姓以为,春节贴“姜太公在此,百无禁忌”是买个“双保险”,万一门神、玄坛疏忽,还有姜太公呢。何况姜子牙曾当神界的“组织部长”,任职监察大员,就是一些凶神煞神闯入,谅他们也不敢也不会有什么作为,人们可以放心大胆,就百无禁忌了。姜太公能镇住神仙。神界尚且如此,何况人乎?这更多地是对人而言,自家人,外人包括顾客在内,如不小心犯了忌讳,关系不大;已经有言在先,姜太公在此,百无禁忌。这是民间的禳解之法,百姓认为贴上“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”,一者神仙不会怪主家,二者也不会造成什么后果还图个吉利。一家人仍能欢欢喜喜,过年也会顺顺当当的。

1479531265632.jpg

姜尚,名望,吕氏,字子牙,或单呼牙,也称吕尚,生于公元前1156死于公元前1017年寿至139岁,先后辅佐了六位周王,因是齐国始祖而称“太公望”,俗称姜太公。东海海滨人。西周初年,被周文王封为“太师”(武官名),被尊为“师尚父”,辅佐文王,与谋“翦商”。后辅佐周武王灭商。因功封于齐,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。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、军事家和谋略家。


分享给朋友:

相关文章

给流产的孩子做一场超度祈福法事一般要多少钱?

给流产的孩子做一场超度祈福法事一般要多少钱?

给流产的孩子做一场超度祈福法事一般要多少钱?为何有的人做超度法事花了大几千甚至上万,最后却没有什么效果呢?通常来说,正规道教超度婴灵科仪法事,费用包括师傅结缘费、道场场地费用、各类材料损耗费用、还有一...

中华传统文化历程

中华传统文化历程

我走过的山路是徐霞客曾经留宿过的,我走过的关隘是六国曾经逡巡而不敢前的,我驻足远眺的城楼是于谦曾经坚定守卫过的,我现在能驰骋由缰的西北草原是霍去病曾经为之而奋战过的,我还能吃到苏轼当年手不停箸的红烧肉...

补财库有用吗?补财库后的感应是什么?

补财库有用吗?补财库后的感应是什么?

补财库有用吗?相信很多的缘主都听说过补财库,但是什么是补财库呢,补财库之后有没有用呢?今天江南李道长详细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补财库方面的知识,希望能通过这篇补财库文章让缘主们能有更多深入的了解和认识!&...

身上有阴债是什么症状,什么人要还阴债?

身上有阴债是什么症状,什么人要还阴债?

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阴债,这是累生累世所欠下的业障,会像影子一样跟着我们,如果我们不及时还清阴债、消除业障,那么就会被阴债所干扰,下面就来看看身上有阴债是什么症状,应该如何化解?命中看不见的业债叫做...

阴德是什么意思,到底应该如何积阴德呢?

阴德是什么意思,到底应该如何积阴德呢?

什么是阴德?经常听人家说“积阴德”,究竟为何这样说,究竟是什么意思呢?积德的事情相信任何人都会去做,但是,为何又有积阴德和积阳德之分呢?善行,都是积善。若复精而言之。则善有真有假。有端有曲。有阴有阳。...

补财库的真实含义,又是如何改善财运的?

补财库的真实含义,又是如何改善财运的?

大家好,我是江南李道长,今天来说下补财库的真实含义,又是如何改善财运的?很多人只是听说过“财库”这个词,但是并不知道财库的真实含义,也不清楚财库在我们的一生中具体有哪些作用,如果没有财库的话又会有哪些...

发表评论

访客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