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江南国学网 > 美文分享 > 正文内容

心静不下来?试试道家的入静法!

2022-12-09 17:08:08美文分享1382

现代社会节奏飞快,人心往往过于浮躁,那么如何才能让心静下来?不妨试试道家的入静法!

首先,闭眼默念《净心神咒》:

太上台星,应变无停

驱邪缚魅,保命护身

智慧明净,心神安宁

三魂永久,魄无丧倾

1479531265632.jpg

初学入静,会躁妄难行。《净心神咒》可读一遍,可读三遍、五遍,之后体会万物未生,一切虚无,空洞之极的状态,悟入此境,念头自然泯灭,坚持下去自然安逸。

天热出汗,易生心火,想像自己立身冰雪之境,便得清凉。天寒气缩,易生退怠,想象丹田如同阳光温暖,便可驱寒。用这种“真意调身”之法,可以改变环境影响,保障功修。

初学易生躁妄,难以持久。必须死心塌地,一切放下,彻底磨去火性与惰性,方显清静本性,而获自如。

茫茫广宇之中,万事万物惟在我心,我到无心地步,复有何物可以扰我?悟入此境,心无挂碍。不必求静,而自在静中。入于静境,周围万象悉归销溶。即使处于喧闹之所,亦能听之不闻,不受干扰,觉其声音如在百里之外。 

常人每日纷纷扰扰,驰逐于外,分分秒秒的光阴,很难属于自己。只有静心之时,神气内敛,方能使自己属于本来真我,而获生命之真实。

只要活着没有病魔来扰,永保乾健之躯,精神充实,身心愉快,即为现实之神仙。

引经据典,谈玄论道,或可尽一时之兴。再去静坐下功,容易浮游乱想,必定心念难平。可见高谈阔论,有碍道修,嬉笑打闹,扰神乱性,是心性浮动之表现。

有高深修养之人,必定沉潜内藏,大智若愚。

心躁之时,阅读丹经道书,则妄念于不知不觉中渐渐止息。修道人常用静心之功,应物坦然,处变不惊,则时时皆可保持道修。

心里要明白,还要在身体上实际修证,才是真悟。知行合一,身体力行。

知道,还要行道。


分享给朋友:

相关文章

我们为什么会做梦?理论依据

我们为什么会做梦?理论依据

我们为什么做梦?1、外界刺激。四时气候的影响、过度的情志刺激都会成为外邪侵入身体,然后在体内随着血液运行,引起魂魄飞扬,使人睡卧不安而做梦。2、脏腑失调。《黄帝内经》认为,气血、脏腑贵在阴阳调和,气血...

鬼谷子:老实人不善与人交往,这6句识人术,教你识破天下人!

鬼谷子:老实人不善与人交往,这6句识人术,教你识破天下人!

春秋战国时期,奴隶制度解体,封建制度开始建立。生产力的飞速发展,直接带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发展,这一时期百花齐放,百家争鸣。人们熟知的儒学,道学,法学文化都在此时诞生。除了大家所熟悉的这些,鬼谷子的...

俗语:“家有三不空,子女乘东风”,家中这3处越满,越有福气!

俗语:“家有三不空,子女乘东风”,家中这3处越满,越有福气!

蔡元培曾说:“家庭者,人生最初之学校也。”家是倦鸟晚归的巢,是船只停泊的港湾,是人这一生最开始立足的地方。人在这社会上就犹如风筝,无论飞得多高,总要有以“家”为名的线紧紧地牵挂住。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希望...

为什么有庙的灵验,有的庙不灵验?

为什么有庙的灵验,有的庙不灵验?

在我国礼神之地,主要有道观、寺院、祠庙,民间百姓将它们一起统称为“庙”,并将这些“庙”统一当作祈求神灵驱灾降福的场所。民众经常前往“庙”中祈求神灵满足愿望,于是在民间百姓的观念中就会产生某座“庙”特别...

站在时光的背面,许岁月以温柔

站在时光的背面,许岁月以温柔

这世间本没有完美,唯有珍惜,才能成全我们想要的完美。听人说:爱热闹的人易散场,慢热的人最长情。想来确实如此,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来日方长变成了无常。我们以为的天长地久都已随着时光远去了,而留下的始终是那...

当你老了,躺在病床上就会明白:这世上最亲的,只有三个人

当你老了,躺在病床上就会明白:这世上最亲的,只有三个人

电影《千与千寻》中有句经典台词:“人生就像一班列车,路途上会有很多站,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。”我们和很多人,毫无征兆地相遇,又悄无声息地别离。年龄越大,身边的人越少。回头去看,很多人早已消失在...

发表评论

访客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。